今天要探討也是另一個跟行銷有關的話題,不過這個話題的邏輯也是很深硬,這個部落未來打的東西會越來越深硬,從技術、思考、邏輯、到一些程式外掛的說明比較都會跟各位開始一一分享
而這次主題也就是第二層思考,這個思考名詞我是從一本書上學到的。
這本書叫做「投資最重要的事」! 生為一個對投資美股、虛擬貨幣、外匯市場都小有研究的人當然會去蒐集一些有關投資的書籍來研究,但研究完很多技術分析與指標之後,還是沒有很高的勝率,當然我就想為甚麼會有這個狀況,直到發現這本書講的觀念,把心法通了萬法通。
不過在這本書所說的第一個觀念:第二層思考我無意間發現它不只能用在投資上,這個觀念用在生活上也可以運用,尤其適用在行銷與商業模式思考上更是一個可以讓妳的生意在市場上獨樹一格打破傳統與突破的最有利思考方式。
這個思考我把他與另一個思考叫做「第一性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先解釋一下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是用甚麼方式思考,這個思考主要思考的是本質。而思考的主要發想者是伊隆馬斯克,他發明電動車的原理就是靠這個方式發明出來的
- 內容目錄:
- 第一性原理的原文是這樣解釋
- 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 第二層思考與商業模式的應用
- 透過書中解釋的第二層思考內容詳細解析
- 結語
第一性原理的原文是這樣解釋:
以下為原文片段(出自大衛的觀察日記)
文章如下↓
我們先從硅谷大佬馬斯克的名言說起:
「我會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而不是「類比」思維去思考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人總是傾向於比較 — — 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也就去做。這樣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叠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裏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 SpaceX、Tesla 電動汽車 及 PayPal 創辦人 Elon Musk
在 Elon Musk 開發 Tesla 特斯拉電動車案例中,很多專家覺得電動車是不可能流行起來,因為電池成本在歷史上一直也降不下來。600美元 / 千瓦是市場的公價,電池從一直也是那麼貴,它的改進和降價總是很慢,所以它未來短時間內也不大可能大幅度降低價格。
但 Elon Musk 卻不認同,在他公司新電池的開發階段中,他率先屏棄現時市場所有生產電池組的已有技術,把電池組的構成物質全部分解,還原成最基礎的材料:碳、鎳、鋁及其他用於分離的聚合物,這種還原使他了解到重新構成了製造電池的「基本事實」( Fact )是什麼 。
無可否認,上述的金屬成本如果在市場需求沒有大幅度改變下,是絕對降不下去的,可是他卻發現了當中剩下來的成本還包含了很大部份是屬於「人類協作過程」而生的成本,而他相信凡是人類協進的事情,就必定存在優化空間。
透過這些「基本事實」,Elon Musk 和團隊再把原材料每個部分再細緻分析及實驗,並把每項工作流程再優化重組,比如,在美國生產可能稅費比較高,那就不要在美國生產了;某種原有技術的模塊設計上出了問題,那就改變設計,最後他和團隊把各部份優化原件,加上全面改良的生產方法,整合成現時以能大幅度降低電池的生產成本為前提的電動汽車。
所以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
第一原理(英語:First principle),哲學與邏輯名詞,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第一原理相當於是在數學中的公理。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
其實第一性原理不是什麼非常深奧的物理公式,而是一種作為最初事實的假設。我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計算一個最簡單的數學,那1+1=2就是個最基本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說後續所有的結果都必須根據這個事實來去做推演,這樣的事實是不被推翻的,所以後續的驗證只要合乎邏輯就必然正確。
這樣的第一性原理其實在物理學中並不常見,必須有著嚴格的定義才能稱為第一性原理,通常出現在非常非常「基本的事實」之上,像是牛頓力學公式就是一種First principle,我們根據牛頓力學公式能夠順利推導出星體運轉模型,而且精確度非常之高。
大部分的自然科學都會有所謂的第一性原理存在,像是熱力學或電磁學等,根據這樣的基本公式去推導後續的結論,但同時也有很多科學是依靠過往經驗歸納整理,並且不斷的實驗得證,例如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這兩者間其實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只是思維上的差異而已。一般而言跟人有關的科學都很難存在第一性原理,我們只能透過不斷觀察歸納才能下一個結論,而通常這結論也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被推翻。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了解了第一性原理的意義之後,我們再回來看Elon Musk的這段話就比較能夠體會他的意思,其實他說的第一性原理並非嚴格的物理定義,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我們用的是類比的方法去找尋解答,這就會像占星術的人用過往統計數據去猜測星體接下來會出現在哪個位置,只能靠著歷史「經驗」判斷,這樣就會產生很多盲點。但透過牛頓力學我們卻可以精準的「算出」軌道運行,精確到幾點幾分會在哪個位置,這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的好處。
透過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用類似逆向工程的方式,去找到每件事情的「元認知」,很多時候這些事情都有所謂的共通點,放諸四海皆準,透過找出這些共通點或出發點,我們就能夠衍伸出跟其他人不同的結論,但由於我們是根據這個原理去推導的,只要邏輯沒錯基本上結論就會正確,所以就會容易產生顛覆式創新。
“第一性原理”的精神就是要拋開成見,拒絕套路,回到最基本的限制條件上去,重新認識和解決問題。其實“創業”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前人沒做過的事,創造從來沒有過的東西。
所以第一性原理就是基於基本的結構去推算不同的事實,但現在人普遍不會去觀察這些結構購成形之後是否真的是正確的,或者即使是正確的事情它是否能一直正確下去,這就值得思考了。
雖然第一性原理對於思考判斷很好用,但無奈人本身是一種追求安逸為主的天生動物!
所以跟隨大眾意見的『從眾效應』是大家思考的習慣、也是最原始的行為模式。有一個很可怕的事實,當一個群體超過三個人以上,另外兩個人的智商與思考能力可能會瞬間歸零。
因為人都會覺得跟隨者大眾都認為對的事情一定不會錯,這樣好像也可以避免風險,但真實狀況卻往往相反,因為大眾認為對的事情它未必是對的。因為大部的人的思考我們也簡稱為第一層思考
它的思考模式就是思考表面現象,我這邊舉一個案例:
假設今天一家餐廳生意不好,大家都在想是不是菜色不好吃,還是宣傳不夠,又或者是風水不對,很多人第一層想到的就是這件事,這就是第一層思考,只看到表面好像大家都會思考到的問題,但事實上我們如果用第二層思考的話就會發現其實本質並不是這麼簡單。
這間餐廳生意不好可能原因是附近族群都是學生,它們卻賣給商務人士才吃的起的價位,也或許不是宣傳不夠,真正原因搞不好是宣傳錯的族群,所以乏人問津,如果宣傳夠的話也有可能是因為文案標題有問題,別人看一眼就走了。
宣傳的廣告拍的不好留不住客戶眼球等等。這都可能是一般人不會去思考到的重點。只會用第一層思考的人大多數都是從宣傳不夠、吃的東西不夠好去著手,結果食材越投資越高、餐廳價位為了營運也越來越高,惡性循環越來越沒有客人。
如過要做高單價餐廳也不是不行,但沒有從到底客群要怎麼鎖定與定位要怎麼去設定去著手。一定會做錯方向。這就是只用單向第一層思考的問題
老是糾結在宣傳不夠與食物不夠好吃、或者店面風水不好等等問題去著手,結果越搞洞越大最後倒閉,最近在市場上看到很多商家都是在表面思考上面功敗垂成,浪費很多資金跟時間。
當然第二層思考與第一層思考的差異狀況不止可以用在生意上。
如果用在兩性相處他也是一樣很多男生總是覺得交不到女朋友是錢的問題、是不夠浪漫的問題、是長相身高問題,雖然不可否認這些的確會有些許影響,但那不是最重要的影響,真正原因其實在於你沒有掌握兩性相處吸引力的話語、突破框架的表達、擁有魅力的眼神、聊天的張力、自我的內涵提升等等更深入的問題。
這就是我們在第一層思考都不會注意到的。
如果用在金融投資上,大家會賠錢也都是因為第一層思考上,我們看到市場走勢大漲時,大家就開始追高,卻沒想到有可能被放空,看到一個跌到最低點的股票不敢買,因為感覺他沒價值,卻不知道抄底後他搞不好隔一兩年漲了20 倍後面才在那邊捶心肝。
也就是一般思考都會活在一個框架之內,但很多事情卻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第一性原理與第二層思考就是要剝開框架,打破內核,找到真正的核心關鍵!
那聊回行銷的面向,我相信這也是所有想要賺錢的朋友想要聽的核心話題。
我今天就來用第二層思考來解析一下商業模式的話題。
第二層思考與商業模式應用
首先第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否一定要經營自媒體才能把商品賣掉?經營自媒體是剛開業必要的流程嗎?只要我經營生意一定要經營自媒體把它做到最好,才能真正有辦法有生意做的很好?
這是很多網路創業家第一個會問的問題!於是很多人都開始拼命的想我臉書要怎麼經營?我IG要怎麼經營我抖音要拍甚麼? 然後我YOUTUBE要怎麼做等等。
在第一層思考的單向思考中,很多人做生意都想者怎麼把品牌做起來,卻沒有思考真正應該要做的事情是先獲利才對! 但這也沒辦!
法因為主流媒體都告訴你,品牌名聲不好、沒有頻道、沒有知名度所以沒有人會買! 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子嗎?
如果我們運用第二層思考就會發現!
其實人買東西主要是解決問題,只要能決人們的問題讓他們覺得好用!其實就有人會買了。
所以經營品牌與名聲最後都是為了讓銷售阻力減少,達到獲利這兩個字。
不過大家在這個前提下都錯估了經營自媒體要耗費的時間心力,跟冗長的過程,如果以不是本來就有很大的資金支持,你很難完成自媒體經營這個龐大的任務。
因為現在自媒體節目製作越來越精良,你想要在眾多自媒體頻道中脫穎而出,那可以說是難上加難阿! 我們分析一開始如果不是有資金的狀況下經營自媒體會遇到的瓶頸
1.經費不足、難以做出精緻的影片競爭力會變低
2.人力不足、製作時間成本太耗時、沒有其他時間做可以獲利的事情
3.腳本短缺、因為生活要面對獲利又要經營自媒體很難兩頭燒
4.短期看不到獲利、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很難堅持下去
5.做出流量能不能轉單又是一個問題,不知能不能堅持下去
以上都是做自媒體會遇到的一些問題,要馬是做不出流量、做出流量又未必會獲利、製作時間成本又太高,讓人進退兩難。
所以很多人都在一開始拼命想經營自媒體,但往往要馬是自己本身素材發想力不夠、要馬人力成本不夠、要馬資金不足,真的很難在自媒體這條路上走下去。
因為經營自媒體有包含幾個重點節目。
美食類型:你要到去吃跟挑選食材是一個成本
娛樂類型:耗費個種場景與演員的各種變化也是一種高成本
知識類型:你必須先有成功案例與大量經歷否則很難成功
負面宣傳:容易聚眾、但有人生風險問題。
所以除非你有足夠的一些底氣背景,不然我不建議在經營網路生意的過程中從自媒體開始,我覺得經營的方向應該是要化繁為簡。
甚至連蝦皮選品經營都不要先開始,我覺得最一開始應該要做的就是單頁銷售,專注一個產品打出知名度與財力,如果你是堅持要做自媒體,我覺得挑一個時事可以馬上帶入商品獲利的節目先做。
獲利之後很多後續都很好處理! 這就是現實。
這也是大家想衝自媒體的時候沒注意到的事情,我們經過第二層思考找到更關鍵的核心,才能真正的發現你應該要注重的重點是甚麼?
在經營自媒體與還是先賣東西這件事已經涉及了第二層思考的威力。
哪我們在舉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也是很多生意人的通病。
這個通病就是:我的店生意到瓶頸了所以我要多增加幾個品項來增加我的收入,透過這句話就可以發現這裡有進入了一個思考誤區,因為一間店的來店客流量大概就這樣。
如果你把產品線拓寬了,隨之而來就是主打沒有明顯,產品線太多店的主體失焦,別人不一定會買你這間店其他品項,因為客戶選擇會是最有名的。
不然就是是因為住的進才來購買你店面的客戶。
而住的近的這些人也不會應為你增加產品品項而變的更多,所以你的生意並不會變的更好! 如果換做第二層思考,你應該要把主打產品規格化,並且提升主打產品的設備讓製作更省時更精良
接者第二步你應該用賺到的營利投資店面的自媒體、打開知名度,而不是在投資研發更多產品。
這就是隨波逐流跟真正會思考的生意人兩者的差距!
我再舉第三個案例也是跟收入有關的。
很多人覺得現在薪水太少,收入不夠,想要賺更多錢,大多數人想到的方式就是拼命存錢丟定存、然後再找更多工作去打工,讓自己多賺幾分薪水,未來一定可以翻身!
但大部分這樣想法的人永遠都搞不懂為甚麼別人用更少的時間錢卻賺的比他們更多,還每天遊山玩水。
而仔細的去想,我們運用第二層思考就是知道資訊的落差等於財富的落差,這些更有錢的人一樣省錢,但他們不會花更多時間去打工,因為那樣對人生的技能進步完全不會有幫助,他們會投資自己的大腦取得這世界更多資訊並且用多餘的時間練習實踐。
而傳統找更多工作運用時間想來換取薪水的人,最後打一堆工,對專業資歷完全沒有半點幫助,而且這種你可以打好幾份工都能應付的的工作通常專業度也不高容易被取代,不是這世界不需要打工的人,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但人要隨者時間進步,人應該從打工、存錢、學到技能、用專業賺錢、投資更多人才跟資源換取更多錢。
這就是人往上爬的過程,我們一定要當過底層的螺絲釘,但不能當一輩子,這就是很多人歷練卻無法變智慧的原因,因為歷練的層級並沒有往上升,就像爬山一樣,站在100公尺的山坡永遠不知道1000公尺以上的景色。
鳥瞰的高度不同,行為做出來就不同!
再來在打很多份工的狀況下不止趕上趕下很危險、而且整體工作精神也不佳,對你工作崗位的老闆也只會覺得你不認真,想換更有效率的人手來做。
或許你覺你很認真,但對於老闆來說他只看到你在我這工作效率跟精神都不好,所以對你觀感不好,對於別人來說你有多認真,多累都不關別人的事,雇用者只在意你的工作門面跟精神,再來精神不好交通問題也容易危險
再來你犧牲了自我學習的時間,即使擠出時間,你也無心學習,因為太累了!
最後變成上班下班就睡覺的人生,連人脈認識也會被阻礙,完全沒有任何好處。身體也會壞掉!
這就是第一層思考與第二層思考最後出現的人生差距。
當然還不止以上這幾件事,我再舉一個案例給各位體會一下好了,這件事應該也是所有台灣人都心有共鳴的就是台灣的教育體系,關於台灣的教育體系我實在不想講,很多父母跟長輩都認為成績好的就是未來最有成就的
以前我們讀書時會有德、智、體、群、美。
OK但講真的其他四項都不重要,其實只要智這塊考試成績高就是一切,才會衍伸升學班、補習班等等鬼東西出來在台灣的教育市場,當然我知道人的基本知識還是要有,但為了讀書的成績而讀書,真的是沒有任何意義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成績很好,讀很高的學歷為甚麼卻沒有比較高的成就?
多數父母覺得一定是書讀不夠多、所以要逼小孩在讀更高、考公務員、考司法機構、考醫生律師等等。可是往往都適得其反。在來很多父母都覺得小孩成績不好一定是不認真讀書,或者是為甚麼別人家小孩認真
自己家小孩總是不讀書,問題出在哪!
在第一層思考隨波逐流的人就會覺得小孩沒成就是因為小孩考試成績不好、沒有讀到好學校、然後覺得每個人讀書只要努力都可以一樣,如果很認真讀書還讀不好就覺得小孩太笨!
一直在這種死胡同打轉。
但我們會用第二層深入思考就會發現,考試成績不好不代表未來成就會不好,因為其實大家忽略人是不同個體,讀書考試這件事用的多數為背誦與填寫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抄改的能力,但有的人天賦在創作。
有的人天賦在體能、有的人天賦在分析。
每個人出生都有不同的生辰八字,不同的能力,但為甚麼大家會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讀書,不會讀書的就是不聰明,這就好像把魚放在樹上叫他爬樹,把猴子放在水裡叫牠游泳一樣愚蠢阿!
而且台灣在德智體群美這五大項目當中,智這塊也不是真的教育智者,我覺得是教育智障。
大家從小到大背書考試、背書再考試,而這些強塞的知識卻從來沒有真的應用在實際的實務工作上,最後我問各位!你讀的書有那些你還真的記得的?除了國小基本的數學跟國中基本的語文你在生活中會用到之外
基本到高中以後你考試過的書本內容,你大概考完隔天就忘光了吧
何況你不太會讀書的我相信你根本沒記起來過,然後讀了一輩子的書,男人當個兵、女生生個小孩,我相信這些你通通忘的一乾二淨,大家最後出社會起跑點都還是一樣國中的程度。
為甚麼? 因為你只記的那時候有在用的東西。
後面高中以後逼你考試的內容你大概都忘光了,當你被逼迫讀書考上大學,你還會想讀書嗎? 都在混文憑跟玩啊! 當然我不是指所有人,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所以我真的覺得這種讀書方式真的很浪費時間
我也不曉得大家讀這麼多書是要幹甚麼?因為你讀的書你一樣都記不得。
這就是台灣教育為甚麼失敗的原因,多數人只用第一層思考看為甚麼成績不好,卻不用第二層思考看我為甚麼而讀這些專業技術,我要用在哪裡?
這也是考試文化底下產生的悲哀。
所以第二層思考與第二層思維,搭配第一性原理來使用的話會對你未來更有幫助,舉凡生意、戀愛、讀書、工作、職涯規劃、投資理財、問題處裡都可以透過這樣找到更深層的別人沒注意到的細節
你在社會上就比別人更多一層機會。
當然關於很多事情我常常用第二層思考去看,所以我能看到很多不同觀點找到契機生意賺到錢,但多數人可能不習慣第二層求真理的習慣,已經習慣大家說甚麼就是甚麼?
所以我奉勸各位一定要好好練習第二層思考才不會走歪路喔!
說這麼多第二層思考有時候也有點像逆向思考,不過我還沒把第二層思考真正的解釋給各位再詮釋一遍,看到前面舉例你雖然大概明白,不過我還是要負責任把他在詮釋一次
根據「投資最重要的事」書中原文解釋。
透過書中解釋的第二層思考內容詳細解析
異投資者的思維要求:第二層思維
投資,就像經濟一樣,更像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準投資者們可以學習財務課程,廣泛閲讀,幸運的話可以得到投資前輩的指點,但是他們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獲得維持高水平的結果所需的非凡的洞察力、直覺、價值觀念和心理意識。想做到這點,就需要“第二層思維”。
什麼是“第二層思維”?按作者論述,“第二層思維”就是與市場普遍觀點不一樣的逆向思考。第一層思維對相同的事件有著彼此相同的看法,通常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但是在投資“零和”世界,要向取得優異成績,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有處於領先地位的充分理由。
其實就像我前面說過,投資是最現實的世界,大部分的人的想法可能是讓你變韭菜的根本原因,所以即使不用在投資領域,第二層思為深入思考真相也很重要,這篇文第一個解釋開篇就打通各位的視野。
市場的有效性與侷限性
在面對市場有效與無效的爭論時,作者認為沒有一個市場是完全有效或無效的,它只是一個程度問題。
對於有效性:作者認為有效性並沒有普遍到我們該放棄良好業績的程度。但是由於市場在一定程度是有效的,因此在行動之前,應該問:錯誤的定價是否被投資者的共同努力所消除?抑或仍然存在?為什麼?如果這是一門傑出的交易,為什麼其他人不一哄而上? 同時應該記住:今天存在的有效性並不意味著有效性永遠存在。所以,無效性是傑出投資的必要條件。作者認為無效是存在的。
簡而言之,我認為有效市場理論提供訊息輔助我們決策而不是控制我們決策,如果完全無視市場有效理論,我們可能會犯大錯,可能自欺欺人和忽視風險。
價值投資與成長型投資區別
價值投資追求的是當前低價。通常考察收益、現金流、股利及其企業價值等財務指標,並強調在此基礎上低價買進。價值投資者首要目標是確定公司的當前價值,並在價值足夠低時買進公司證券。
成長性投資介於枯燥乏味的價值投資和衝動刺激的動量投資之間。其目標是識別具有光明前景的企業,側重於企業的潛力而不是企業的當前屬性。價值投資者相信當前價值高於當前價格,而買進股票。成長型投資相信未來價值的迅速增長足以導致價格大幅上漲,從而買進股票。
透過這層思維我們在職涯生活也是一樣,你要知道甚麼時間花下去是成長型投資,比方說多讀書接收新知、空下時間來執行來學會技能,有更多的錢買可以幫助自己資產升級的周邊設施來讓自己未來成長性更好
未必是要當下就看的到結果的投資,當然兩者投資比例也要依經驗去分配。
所以也告訴你價值投資與成長型投資的比例重要性,一昧只換當下價值就像打工族一樣永遠是個打工族,我不是批評打工,任何人都要經過這個階段,而是暗示在這階段停留永遠都不會往上爬的人。
因為社會就是新人往上爬再一批的新的人在補進,社會才會更正常運轉。
如果你站一個位置上班遠遠不進步,那你不止對自己人生沒有幫助,還佔住了社會新鮮人謀生的機會成本,造成整個社會停擺問題。
重視買入價格
成功的投資不在於“買好的”,而在於“買得好”。
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必須以價格為根本出發點。事實屢次證明,無論多好的資產,如果買進價格過高,都會變成失敗的投資。
確定價值的關鍵是熟練的財務分析,而理解價格與價值的關係及其前景的關鍵,則主要依賴於對投資者思維的洞察。
最重要的學科不是會計學或經濟學,而是心理學。 在所有可能的投資獲利途徑中,低價買入顯然是最可靠的一種。
這就呼應我在讀書這篇章有講到,書不是讀的多,而是讀的好讀的有用,你才能學以致用真的往上爬。
這也是心理學當中以主觀第一層思考與第二層思考的最後實力差距。
對風險的認識
投資只關乎一件事:應對未來。沒有人能夠確切地預知未來,所以風險是不可避免的。應對風險是投資中一個根本的要素。
1. 理解風險
風險是永久性損失的機率。損失風險主要歸因於心理過於積極,以及由此導致的價格過高。損失風險是人們在要求預期收益以及設定投資將價格時最關心的風險。
風險意味著可能發生的事多於確定發生的事件。
理解風險的關鍵是:風險很大程度上市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即使是在事件發生之後,也難以對風險有明確的認識。
平心而論,我認為投資表現是一系列事件 — 地緣政治的、總體經濟的、公司層面的、技術的、心理的 — 與當前投資組合相碰撞的結果。
未來有多種可能性,但結果卻只有一個。
收益本身 — 尤其是短期收益 — 不能說明投資決策的質量。
投資風險很大程度上事先是觀察不到的 — 除了那些有非凡洞察力的人。
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將風險承擔視為一種賺錢途徑。
承擔更高的風險通常會產生更高的收益。市場必須設法證明實際情況似乎就是這樣。
否則人們就不會進行高風險投資。但是,市場不可能永遠以這樣的方式運作,否則高風險投資的風險就是不復存在了。
一旦風險承擔不起作用,它就完全不起作用,直到這時人們才會想起風險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段話我要解釋的話也就是說:只要我付出越高的資金與代價,我就可以得到相對應的報酬,如果用在兩性關係也一樣,我給直播主刷月多禮物,可以見面,可以在粉絲見面會一起吃飯,我就能得到她的芳心
這就呼應前一段話:風險是永久性損失的機率。損失風險主要歸因於心理過於積極,以及由此導致的價格過高。損失風險是人們在要求預期收益以及設定投資將價格時最關心的風險。
風險意味著可能發生的事多於確定發生的事件。
而風險就是永久性損失的機率,就是你得不到這女生芳心的機率,而人會有這樣的損失,就是對於好像我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回報過於積極的心理,導致付出的時間成本過高。最好甚麼都沒得到!
雖然追不到是大家都最關西的風險,但卻還是一昧的覺得付出可以解決。
但沒注意追不到的風險有很多,男追女要觸發的事件也有很多關鍵跟小細節。
而第二段話:
理解風險的關鍵是:風險很大程度上市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即使是在事件發生之後,也難以對風險有明確的認識。
平心而論,我認為投資表現是一系列事件 — 地緣政治的、總體經濟的、公司層面的、技術的、心理的 — 與當前投資組合相碰撞的結果。
未來有多種可能性,但結果卻只有一個。
也就是翻譯成兩性關係來說:追不追的到風險也是一個很見人見智的問題,很多人即使發生投入時間心力失敗後也難以對風險有明確認識。還是搞不清楚
男追女跟投資是一樣的。
跟內涵、時間點、講話內容、互動狀況、心理層面、穿著、打扮、對方心情等等— 與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組再一起碰撞的結果。
有非常多種可能,但最終結果也只會有一個
追的到跟追不到!
而下一段話:
收益本身 — 尤其是短期收益 — 不能說明投資決策的質量。
投資風險很大程度上事先是觀察不到的 — 除了那些有非凡洞察力的人。
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將風險承擔視為一種賺錢途徑。
承擔更高的風險通常會產生更高的收益。市場必須設法證明實際情況似乎就是這樣。
否則人們就不會進行高風險投資。但是,市場不可能永遠以這樣的方式運作,否則高風險投資的風險就是不復存在了。
一旦風險承擔不起作用,它就完全不起作用,直到這時人們才會想起風險究竟是怎麼回事。
也就是你付出會不會成功追到,有時候跟你付出投資時間心力的質量未必有關係
有很多小細節風險必須要有非凡的經歷跟洞察力才會發現。
但大多數人把投入的時間心力當作控制風險一定會追到的必勝原則,認為只要這樣就不會有風險,一定會得到。
但這都是主流媒體洗腦人要付出,要對女生無怨無悔,商家才能讓男人買更多鑽戒、禮物、帶女生吃豪華大餐賺錢,因為如果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追到
單身聯誼場所,與戀愛課程等等單位就不存在了!
當然人一定要經歷過這樣的歷練才知道世界對兩性運作的底層邏輯到底是怎麼回事!
2. 識別風險
風險意味著即將發生的結果的不確定性,以及不利結果發生時損失機率的不確定。
高風險主要伴隨高價出現。在高價時不知規避反而蜂擁而上是風險的主要來源。
認為風險已經消失的看法是最危險源頭之一,也是促成泡沫的主要因素。在市場的鐘擺到最高點時,認識風險很低以及投資一定能獲利的信念令人群激動不已,以致他們喪失了對損失應有的警惕、擔憂及恐懼,只對錯失機會的風險耿耿於懷。
市場不是一個供投資者操作的靜態場所,它受投資者自身行為的控制和影響。
不斷提高的自信應帶來更多的擔憂,正像不斷增加的恐懼和風險規避共同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增加風險溢價一樣。
這種現象稱之為“風險的反常性”。
最大的投資風險存在於最不容易被覺察到的地方。
在所有人都相信某種東西有風險的時候,他們不願購買的意願通常把價格降低到完全沒有風險的地步,廣泛的否定意見可以將風險最小化,因為價格里所有的樂觀因素都被消除了。
當人人都相信某種東西沒有風險的時候,價格通常被瘋抬至蘊藏巨大風險的地步。
這邊我用更白話解釋:以我過去經驗,好像那時候iphone 11的時候當時大家都搶第一批,都覺的新的一定最好,當大家都這樣想在追流行的時候大家都買大測試品,沒注意到風險。
結果後面雖然我比較晚買,但因為系統都穩定了,瘋狂購買潮也已經過去,所以反而買到更便宜品質更好。
也就是過度自信與膨脹對於新東西的追求忽略了它背後的風險。當大家都覺得第二批才買的不流行了,或者不新潮了,反而才會買到品質更好的手機,規避了追求第一批流行瑕疵品的風險。
3. 控制風險
傑出的投資者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擁有與創造收益的能力同樣傑出的風險控制能力。
過去沒有出現不利環境不代表不需要風險控制,即使結果顯示當時可以不必進行風險控制。
重要的是意識到,即使沒有發生損失,風險也有可能存在。因此沒有損失並不一定意味著投資組合是安全的。
風險控制在繁榮期是觀察不到的,但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由盛轉衰是輕易而舉的。
在市場平穩或上漲時,我們無從得知投資組合的風險有多大。
這就是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所觀察到的,除非潮水退去,否則我們無從分辨游泳者誰穿著衣服,誰又在裸泳。
風險控制是規避損失的最佳方法,反之,風險規避則有可能會連同收益一起規避。
我覺的這可以用台灣很多創業人士的行為來直接講解,很多人存一筆錢,有一個夢想之後就滿腔熱血的開店,最後投資了一堆設備、一堆宣傳、卻沒有留下預備資金對抗生意周期與淡季旺季的狀況。
最後造成現金流卡住,店面倒閉、賠的一屁股的人非常多,這就是不會控制風險的最大問題。
以為開店砸了最高級的設備與宣傳就一定會經營的起來,卻沒有讀取到季節、環境、政治因素、各種不同原因的風險,這也是不會控制風險的人最大的問題。
不是所有事情你覺得會成功就會成功,每件事情都必伴風險,我們要學會去控制掌握它,這就是第二層級思考要教會我們的事!
關注週期
你不能預測,但你可以準備。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可以為可能性作好準備,減少它們所帶來的痛苦。
在投資中,如同生活一樣,完全有把握的事情很少。
我有信心把握住兩條法則:
法則一、多數事物都是週期性的。
法則二、當別人忘記法則一時,某些最大的虧損機會就會到來。
事物的興衰漲落是基本原理,經濟、市場和企業同樣如此:起伏不定。世界具有週期性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參與。
機械化的東西可以直線運行,時間不斷向前推移,得到足夠動力的機器也可以不斷前進。
但是歷史、經濟領域的進程涉及到人的,當人參與進來的時候,結果就有了可變性和週期性。
我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是情緒化並且善變的,缺乏穩定性和客觀性。
週期的極端性主要源自人類的情緒和弱點,主觀和矛盾。
這點我也覺得很好玩,過去我曾經跟一個做程式設計的工程師一起創業,它腦中永遠都是計算好公式,就覺的一個事業公式與制度套用上去,利潤空間夠大就可以穩定賺到錢,而且信心滿滿,但我在評估它想要我投資的項目時我就注意到。
這項目的市場競爭力是零,它炒短線的獲利周期也只能撐兩個月,但它卻說照數學與邏輯演算,未來幾個月的獲利會到多少,但完全沒有把人的心態跟市場變化考慮進去,也就是沒有關注到人性的行為周期。
最後宣告這個項目大失敗。
所以沒有人類心態的週期意識,最後終將失敗。因為這世界不是算數學,它是化學的變化,化學的週期原理你要搞懂,你才能在這世界生存,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生存周期與法則。
鐘擺意識
投資市場遵循鐘擺式擺動:處於興奮和沮喪之間。
處於值得慶祝和積極發展與令人困擾的消極發展之間。
因此,處於定價過高與定價過低之間。
對待風險的態度上的擺動,是貫穿許多市場波動的主線。
風險規避是理性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鐘擺所處的位置尤為重要。
不恰當的風險規避就是市場過度泡沫或嚴重崩潰的主要原因。在我看來,貪婪和恐懼的循環是對待風險的態度改變所致。
我將投資的主要風險歸結為兩個:虧損的風險和錯失機會的風險。
牛市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少數有遠見的人開始相信一切會更好。
第二階段: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進步的確已經發生。
第三階段:人人斷言一切永遠會更好。
熊市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少數人意識到:儘管形勢大好,但不能永遠稱心如意。
第二階段: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事態的惡化。
第三階段:人人相信形式會更糟。
相信鐘擺將朝著一個方向永遠擺動 — 或永遠停留在終點的人,最終將損失慘重。瞭解鐘擺行為的人則將受益無窮。
言簡意賅就是說:很多事情如果靠主觀思考,就容易走錯方向,比方說縣市長選舉的時候大家都支持高雄韓xx的時候風聲一面倒,最後結果呢? 總統大選又是一面倒,又結果呢?
其實真正的專業人不會跟隨政治的鐘擺,而是理解鐘擺背後的真正原理。
在甚麼時候得到好處、掌握到政策改變前的第一波列車。
就很像高雄大家都覺得會大好的時候,聰明的人還是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事業與生活上,而不是賭在政治上,認為一切國家會解決,如果國家政策不好就認為一切都是國家問題。
所以不要被鐘擺左右、才是第二層思考的重心!
抵禦消極影響 — 影響投資的心理因素
無效性 — 錯誤定價,錯誤認知以及他人犯下的過錯 — 為優異表現創造了機會。
利用無效性是持久卓越的唯一方法。為使自己與他人區別開來,你應該站在與那些錯誤相反的一邊。(簡單來說不要隨便盲目追隨大眾)
為什麼產生錯誤?因為投資是一種人類行為,而人類是受心理和情感支配的。許多具有分析數據所需的才智。
但是很少人能夠更加深刻地看待事物並承受巨大的心理影響。(都用第一層邏輯在思考,主觀不夠深層)
換句話說,很多人會通過分析得出相似的認知結論,但是,因為各自所受心理的影響不同,他們在這些結論的基礎上改採取的行動各不相同。
最大的投資與經營事業的錯誤不是來自訊息因素或分析因素,而是來自心理因素。(也就是說人類最大的失敗不是來自於知識不足、而是來自於心態不健康)
第一種侵蝕投資者成就的情感是對金錢的渴望,尤其是當這種渴望變成貪婪的時候。(過度追求快樂、放棄需要痛苦思考的腦袋)
對利潤的渴望是驅動市場及整體經濟運轉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危險產生於渴望變成貪婪的時候
第二個心理因素是與貪婪對應的:恐懼。恐懼就像貪婪一樣,意味著過度。
因此恐懼更像恐慌,是一種過度憂慮,妨礙了投資者採取本應積極的行動。用在行銷上面都只在意我短時間能做出多少業績,不論怎麼逼迫業務或者全力的強迫推銷,並沒有讓市場消費者真正感受到價值或是有一套流程讓消費者自己入坑長期購買。也不在意員工是否用對位置、有沒有正確發揮效用。
很多時候複利效應遠大於一次性消費,這也是貪婪的第一層思考與第二層思考的經營差距。
第三個因素:人們容易放棄邏輯、歷史和規範的傾向。
容易讓他們接受迅速致富的可疑建議。是什麼讓投資者迷上這樣的錯覺呢?答案是:投資者與事業經營往往在貪婪的驅動下,輕易地摒棄或忽略了以往的教訓。
所以才會有很多市場上常犯的錯誤一直有人一犯再犯。
比方說不要想者開店就會賺大錢,但大家都貪婪排場,造勢、卻沒有思考到生意本質是有沒有真實客戶路過,而不是排場等等外部包裝,這樣的教訓,不論到哪個生意場上都看的出來,人往往把資金花在不對的地方在行銷
而不是花在刀口與核心。
第四個造成投資者錯誤的心理因素是從眾,而不是堅持己見的傾向。
一次又一次地,從眾的壓力和賺錢的慾望致使人們放棄了自己的獨立和懷疑精神,將與生俱來的風險規避拋諸腦後,轉而去相信毫無意義的東西。
就像我前面說的:大家要造勢、我也要造勢,卻不知道很多東西從簡就可以做出很好的成就,不把錢花在正確收集數據精準曝光在客戶面前收集正確名單,而是不斷花錢造勢吸收一堆腦殘粉絲,對生意毫無幫助
這也是很多從眾效應犯的錯誤
可能本來生意有規劃的人也會因為大眾的說詞而走在錯誤的方向也不在少數,我就看過很多這種人!
第五個心理影響是嫉妒
。無論貪婪的負面力量有多大,它還有激勵人們積極進取的一面,與之相比,與別人想比較的負面影響更勝一籌。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的天性裡危害最大的一個方面。
這也是人為甚麼做生意常常喜歡排場裝潢、造勢的原因,因為他們忌妒別人的輝煌而想去比較,卻沒看到自己真的需要跟別人比這些東西嗎? 還是更應該注重本質的基底
比方說你對事業的專業度、資金運用的流程、客戶的數據與分析、理解市場環境與狀況、員工的培訓與升遷流成。
這些都沒思考一昧的跟人比名車、名錶、造勢、排場。 出自忌妒心裡,但每個生意有每個生意不同的模式跟價值,人也有不同的階段跟價值,沒去注意別人真正優點跟價值與思考到自己的狀態與優勢
一昧的被忌妒心所比較,最後也都是造成生意失敗的原因。
第六個關鍵影響因素是自負。
相比之下,善於思索的投資者會默默無聞地辛苦工作,在好年份賺取穩定的收益,在壞年份承擔更低的損失。
如何抵禦心理影響,提高自己的勝算:
- 對內在價值有堅定的認識。
- 當價格偏離價值時,堅持做應該做的事。
- 足夠瞭解以往週期 — 先從閲讀和與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交談開始,之後通過經驗積累 — 從而瞭解市場過度膨脹或過度萎縮最終得到的是懲罰而不是獎勵。
- 透切理解市場對極端市場投資過程的潛在影響。
- 一定要記住當事情看起來“好到不像真的”時,它們通常不是真的。
- 當市場錯誤估價的程度越深 (始終如此) 以致自己貌似錯誤的時候,願意承擔這樣的結果。
- 與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事相互支持。
而以上六點思考就是有第二層思為不從眾的人與第一層思考從眾的人差距。
逆向投資
我只能用一個詞來描述大多數投資者與創業者 — 趨勢跟蹤者,而傑出的投資創業者恰恰相反。卓越的投資與創業需要第二層思維 — 一種不同於常人的更複雜、更具洞察力的思維方式。
傑出投資者與創業有兩個基本要素:
1. 看到被人沒看到或者不重視的品質 (並且沒有反映在價格上) 。
2. 將這種品質轉化為現實 (或至少被市場接受) 。
某些共同的線索貫穿於我所目睹的最佳投資中。
它們通常是逆向投資 — 富有挑戰性並令人不安的投資與經營策略。
如當市場崩潰時,多數人會說:“我們是不會去接下落的刀子的,那太危險了。”“
我們要等到塵埃落定,不確定性得到解決之後再說。”
我敢肯定的是,當塵埃落定時,利潤豐厚的特價股已不復存在。
創業也是,當所有人都覺得網路生意怎麼可能會有人買,風險這麼高的時候馬雲出手了,所以他是首富,這就是一樣的道理!
尋找便宜貨
精心構建投資組合的過程,包括賣出不那麼好的投資從而留出空間買進最好的投資,不碰最差的投資。
精心建構系統架構的過程,包括省下不必要的產品成本跟進貨成本而留出空間買進更好的設備提升產品品質,或系統來增加營運效率,不碰最沒效益的產品品項的研發
過程需要的素材包括:
- 潛在的投資清單;市場沒發向的問題清單
- 對它們內在價值的估計;對人們吸引力的估計
- 對其價格相對於內在價值的感知;對其發展相對於市場價值的感知
- 對沒中投資涉及到的風險及其對在建投資組合的影響的瞭解。
對於第一點,投資者應列出一個滿足自己最低標準的候選投資清單,然後從中挑出最划算的。而市場經營者應該列出市場上大部份人沒做的行銷策略漏洞找出可能性最大的策略去突破
清單列出之後,下一步就是從中選擇投資或營運,這一步通過識別潛在收益-風險比率最高或最划算的投資來實現。
如科特爾 (《證券分析 (Security Analysis) 》的編輯) 說的“投資是相對選擇的訓練。”我們的目標是尋找股價過低的資產。
如 雷德.霍夫曼, 克里斯.葉(《閃電擴張 (Lightning expansion) 》的編輯) 說的" 速變時代下,你需要一套在風險中掌握勝算的新能力!最重要是分辨系統與非系統性的風險
便宜貨存在的必要條件是感覺必須遠不如現實,即最好的時機通常在大多數人不願做的事情中發掘出來的。
速度擴張的必要條件是系統性的發展流程,甚麼階段該做甚麼事,才會有效率而不是只重速度。
這些便宜貨特點:
- 鮮為人知或人們一知半解;
- 表面上基本面有問題;
- 有爭議、不合時宜或令人恐懼;
- 被認為不適宜“正規”投資組合;
- 不被欣賞、不受歡迎和不受追捧的;
- 收益不佳的追蹤記錄;
- 最近有虧損問題,沒有資本增益的。
而有系統性的閃電擴張:有步驟性的理解事情的先後你必須知道
- 速度vs.效率,善用4種擴張類型
- 打閃電戰,把握3大基本戰術
- 從量變到質變,5個閃電擴張階段
- 領先企業的創新跟你想的不一樣
- 跑在前面不一定能贏到最後
- 如何極大化4個成長關鍵?
- 如何極小化兩個成長限制?
- 讓世界級企業勝出的7種商業模式
- 個案分析:解開從1到10億的祕密
- 何時展開閃電擴張?企業提速7大關鍵
- 何時停止閃電擴張?留意4大早期警訊
- 可以選擇不打閃電戰嗎?
- 不同階段的閃電擴張策略
- 企業與員工聯盟?掌握8種關鍵轉變
- 管理方法不夠用?9個全新管理規則
- 改變的需求永無止境
- 不是科技業,如何閃電擴張?
- 大公司發展新事業,如何更快做到領域第一?
- 從打選戰到做公益,如何快速從零到贏?
- 矽谷以外,新超級科技聚落崛起
- 中國:閃電擴張之邦的細節與秘密
- 當對手採取閃電擴張,該如何攻防?
- 能力愈大,責任愈大
- 分辨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風險
- 成長時,如何保持責任與速度的平衡?
便宜貨的價值在於其不合理的低價位 — 因而具有不尋常的收益-風險比率,因此它們就是投資者的聖盃。
快速也未必是企業發展穩贏的原因— 因為當系統價值跟不上發展速度時的負面影響,如果沒把握住風險有多大。
耐心等待機會
在週期逆勢 (熊市) 而動的投資者們有揚名立萬的黃金機遇。
在市場上(等待數據)是經營者非常重要的功課,才能真正掌握速度發展正確的方向
但是本章我想指出的是,並不是總有偉大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有時我們可以通過敏鋭的洞察和相對消極的行動將成果最大化。
耐心等待機會 — 等待便宜貨 — 往往是最好的策略。
耐心等待數據正確—在針對正確的市場趨勢去發展—往往是最好的經營方式
所以在這裡我要提醒你:等待投資機會到來而不是追逐投資機會,你可做的更好。投資的最大的優點之一是,只有真正作出失敗的投資時才會遭受損失。
而經營最大的風險,是只有珍大擴大規模沒有後續的時候才算真正的虧損,數據收集期都只是測試。
不作失敗的投資就沒有損失,只有回報。即使會有錯失制勝機會的不良後果,也是可以容忍的。
將球棒搭在肩上,站在本壘板上觀望,是巴菲特對耐心等待機會的解讀。
不作沒有方向導航的經營,就不容易虧損。即使獲利不一定那麼快、但整體企業的成長卻是可以預見的。
將自己搭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制高點觀望,你才能看得更遠、鳥瞰市場拔得頭籌
若且唯若風險可控的獲利機會出現時,球棒才應揮出。
買進的絶佳機會出現在資產持有者被迫賣出的時候
在事業上看到機會在大膽前進,你手中的長毛才能正確扔進對的位置
在市場上站到先驅、霸佔絕佳獲利位置、別人無法搶走
。在經濟危機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在市場低迷狀況中有遠見的人也還是比比皆是
在危機中關鍵要做到遠離強制賣出的力量,並把自己定位為賣家。為達到這一標準,投資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堅信價值,少用或不用槓桿,有長期資本和頑強的意志力。
在逆向投資態度和強大資產負載表的支撐下,耐心地等待機會,便能在災難中收穫驚人的收益。
而創業者也要在市場低迷中遠離跟峰造勢的影響、並把自己定位為一位消費者。為達到這一個標準,經營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堅信數據,少用或不用過度的資金包裝,找尋長期有效的市場與穩定的系統的意志力
在逆向市場主流的強大心裡壓力下,耐心且有眼光的看到重點,便能在市場中獲得驚人的收益。
認識預測的侷限性
這一關於預測的討論表明,我們面臨著兩難境地:投資結果完全取決於未來發生的一切。而經營事業的成果也看未來發生的一切
然而,儘管在一切“正常”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有可能推知未來將會發生什麼,但是在最需要預測的緊要關頭,我們卻幾乎無法預知未來將會發生什麼。
總而言之,預測的價值很小。
“預測未來是否有用”的問題,不是單純的好奇或學術探討。
它對投資者行為有或應有重大的影響。
如果行動決策的結果將來才能揭曉,那麼顯然,你對未來能否預測的看法,將會決定你採取不同的行動。
如果未來是可知的,防守就是不明智的。
你應該積極行動,以成為最偉大的贏家為目標,沒有任何損失可擔心。
多元化是不必要的,槓桿是可以最大化的。事實上,過度謹慎會造成機會成本。
如果不知道未來發生什麼,自以為是的行動就是魯莽。馬克吐溫說的很好:“人類不是被一無所知的事所累,而是被深信不疑的事所累。”
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可知範圍 — 適度行動而不冒險越界 — 會令你獲益匪淺。
也就是大道是中,在可以虧損的範圍內大膽嘗試,而不是過度保守,也不是過度激進,這在投資跟創業都是一樣的,只有冒可以些許承受高於自己本身能力高一點的風險才能真正走到前進
太保守太激進都不好。
這也是古人中庸之道的智慧。
正確認識自身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要去往何處,但最好明白我們身在何處。
市場週期給投資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那麼面對市場週期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種,否認週期的不可預測性,加倍的預測未來。
— 目前找不到令人滿意的證明。第二種,承認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忽略市場週期,即所謂的“買入並持有”法。
— 目前也找不到最好的策略證明。第二種,承認市場上你不可預測,忽略跟風,即所謂的 “逆向思考”法
第三種我認為是正確的答案:試著弄清我們處在週期的哪個階段。
在投資或創業的領域裡市場變化週期最可靠。我們不知道一個趨勢會持續多久,不知道它何時反轉,也不知道導致反轉的因素及反轉的程度,但是我相信,趨勢遲早會終止,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永遠存在。
市場在週期性運動,有漲有跌。生意有淡季根旺季
鐘擺在不斷擺動,極少停留在弧線的中點。這是危險還是機遇?投資或創業者應該如何應對?
我的答案很簡單,努力瞭解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 (市場是瘋狂還是低迷?) ,並以此指導我們的行動。
重視運氣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在不可能成不明朗的結果上下了高風險賭注的人,結果他看起來像個天才,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他之所以能夠成功,靠的是運氣和勇氣,而不是技能。
我們都知道,在成功的時候,運氣看起來像技能,巧合看起來像因果。
“幸運的傻瓜”看起來像專業的投資者或創業者。
什麼是好決策?好的決策應該是有邏輯、有智慧、有見地的人在條件出現之時,結果出現之前做出的。
長期來看,好的決策一定會帶來投資收益。然而在短期內,當好的決策無法帶來投資收益的時候,我們必須忍耐。
塔勒布“世界是不確定的”這一觀點與我的觀點十分相符。我的投資信仰和投資建議均來自這一思想學派。
我們應該將時間從可知的行業、企業和證券中發現價值上,而不應將決策建立在對更加不可知的總體經濟和大盤表現與多數人的慣性思考的猜測上。
因為大多數結果對我們不利,所以我們必須進行防禦性投資。為了提高成功機會,我們必須在市場極端情況下採取與群體相反的行動:在市場低迷時積極進取,在市場繁榮時小心謹慎。
多元化投資
有老投資者,有大膽的投資者,但沒有大膽的老投資者。
從進攻與防守層面入手是理解決策的最好方法之一,以體育運動作類比則是理解進攻與防守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在主動股票市場主動得分對投資者未必有好處。相反,投資者應該儘量避免輸球。
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引人入勝的投資觀點。
總而言之,即使經驗豐富的投資者都可能打出失誤球,擊球過於主動更容易輸掉比賽。
因此,防守 — 重點在於避免錯誤 — 是每一場偉大投資遊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認為投資更像玩足球,進攻為主還是防守為主還是攻守平衡。
對你來說,得分和阻止你的對手得分,哪一個更重要?
投資中你是爭取制勝還是避免失敗?投資中的進攻指為追求高額收益而採用積極進取策略並承擔較高風險。
防守型投資者關注的不是做對,而是避免做錯。
防守型投資有兩大要素。
第一要素是排除投資組合中的致敗因素,最好的實現方法是:廣泛盡職調查,提高入選標準,要求低價和高錯誤邊際,不要輕易下注在沒有把握的持續繁榮、樂觀預測和發展上。
第二要素是避開衰退期,特別要避免暴露在崩潰危機下。除此之外,防守還需要投資組合多元化,限制總風險承擔並以整體安全為重。
集中化 (多元化的反義詞) 和槓桿是進攻的表現。
它們起效時會擴大收益,反之會增加損失。過度使用積極進取策略,在形勢惡化時可能會危害投資生存。
相反,防守能夠提高你渡過難關的可能性,你會有足夠長的時間來享受聰明的投資帶來的最終的回報。
如果未來不出所料,成功的投資並非難事。但你必須想到,如果未來不能如你所願,你該如何應對?
是什麼保證了結果的可接受性?答案就是“錯誤邊際” (即安全邊際) 。
必須在進攻和防守之間取得平衡。
這些觀念也是避開那種一昧只想跟風衝刺冒大風險的市場經營者,採取聰明的方式有效率的攻守兼備的經營前進
因為你是不是一名債券投資者,不在於你持有哪些賺錢的債券,而在於你是否有能力把不賺錢的債券排除在外。
你是不是一名專業經營者,不再於你持有多少資源根熱血,而在於你有沒有能力把不賺錢的冒險排除在外。
在葛拉漢 (Ben Graham) 和陶德 (David Dodd) 看來,這種以排除為主的固定收益投資是一門“否定的藝術”。
同時,僅僅規避損失是不夠的,必須同時有獲利的潛力。
關鍵是進攻防守的平衡。
這也牽涉到第一層邏輯與第二層思考邏輯判斷事情的差距
避免錯誤
在我看來,設法避免損失比爭取偉大的成功更加重要。我認為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分析/思維性的,或心理/情感性的。
分析性錯誤主要是因為“想像無能”,即用來表示既想像不到所有的可能結果,也無法完全理解極端事件的結果的情況。
導致錯誤的心理/情感因素:貪婪和恐懼等 另一個重要的錯誤,是沒有正確認識到市場週期和市場狂熱。
如何避免錯誤、識別錯誤並採取相應的行動,是無法用規則、算法或路線圖來表示的。
我強調的是領悟力、靈活性、適應性以及從環境中發現線索的思維模式。
一種提高投資效果的方法是思索今天的錯誤會是什麼,然後設法避免它。
有時投資錯誤是不作為 (該做沒做) ,有時錯誤是作為 (不該做卻做了) 。
這也是經營者與投資者都要注意的最重要的重點!
增值的意義
就風險與收益來看,達到市場一致表現並不難,難的是比市場表現更好:增值。
這需要卓越的投資藝術和深刻的洞察力。
我們的目標是:在市場表現良好時與市場表現一致,在市場表現不好時超越市場表現。
做極品投資,與偉大的企業家同行,向偉大的時代致敬!
結語
也就是說市場生意大家隨便作都好作的市場不用考慮太多隨便完趕快進場,但市場低糜競爭的時候,例如臉書的觸擊率根廣告費的增長,我們就要更注重細節,去超越所有人不知道的重點。
在市場取得無法被取代的地位。
以上我們把第二層思考的邏輯透過第一性原理去比對、在簡單解釋第二層思考邏輯在商業上的應用、透過書中的第二層思考邏輯與作者提到17個大項來預測正確的思考邏輯我也做一些簡單的比喻讓個為去了解
更白話的解釋。
當然思考這件事需要練習,學會突破框架、用更深層的邏輯去思考每一件事情,你才能離成功距離更近,讓你真正的與眾不同。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
如果有任何問題請加入我的社團
輕啟點知識、創業、天賦、定位學院
也歡迎加入我們的群組
留言列表